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,英法军队兵犯北京。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抢掠近50天,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、清漪园、静明园(玉泉山)、静宜园(香山)、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。光绪中叶,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侵吞海军建设费二千万两白银修复清漪园,1888年(光绪十四年)完成,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园的格局,至此改名为颐和园。
颐和园万寿山中轴线上的主建筑,呈圆形平面排序。排云殿、�躁偷睢⒎鹣愀螅�均为颐和园中的建筑精品。
颐和园石舫 ,又名清晏舫,取自海清河晏之意,初建清乾隆二十年(1755年)。船体乃用巨石雕成,全长36米。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,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,顶部有砖雕装饰,精致华丽,是颐和园内知名的水上建筑珍品。在英法联军入侵时,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烧毁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按慈禧意图,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,窗上八边形五色玻璃,是园中唯一具备西洋风格的建筑。
颐和园的风景。
昆明湖边远眺万寿山。
坐落于颐和园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王庙,是颐和园中的祈雨的地方。
十七孔桥,相连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。清乾隆时(1736一1795)辟,是园内仅次于的石桥。 桥由17个桥洞组成,长150米,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,状若长虹卧波。其造型兼具北京卢沟桥、苏州宝带桥的特点。